马伯庸感觉已经开始被互联网抛弃了Len

发布时间:2023-2-1 0:52:17   点击数:

(全文约字,细读约17分钟)

生于年,成年后刚好赶上互联网进入公共生活,马伯庸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,是中国最早一批上网冲浪的。又因为进入了文学论坛,“误打误撞”地走上了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不太靠谱的写作道路。

马伯庸的微博,简介是“朴实刚健,情绪多变,事少食烦,低调爱现。”

对马伯庸来说,成名是个缓慢的过程,他把这形容为“缓慢地破圈”。自年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《风起陇西》至今,他出版20余本书,尝试过历史、悬疑、科幻、奇幻、灵异等不同题材。

从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写作的时代,经历了从网络写手到职业作家的转变,马伯庸写作的路好像一直顺风顺水。前两年,相继被影视化的《古董局中局》和《长安十二时辰》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。

他戏称:祖孙三代合影!

在马伯庸身上你会看到一种矛盾的和谐。他面对历史很严谨,为了写文章去知网上查论文翻典籍,层层深入直到弄清一个最微小的历史事实。同时,他也是标准的80后一代,漫画爱好者,喜欢七龙珠、圣斗士,关上房门可以一个人打一整天的游戏;生活上比较随意,不喜欢计较,属于“怎么样都行”的那一类人。

我们在周六上午见到了马伯庸。在他合作出版社的办公楼里,休息日的办公楼很空,只有营销部的几个员工围着马伯庸忙前忙后。进去时上一轮采访刚结束,他们的采访是在8点30分开始的,而这一个上午马伯庸被安排了三个采访,还有一个签书。

等待马伯庸签名的新书《两京十五日》

在这个简短的采访间隙里,他接了个电话,在办公桌旁踱来踱去,穿着一件黑色休闲T恤,黑边眼镜,看起来沉稳而睿智。电话结束,转过身来和我们打着招呼。

“如果没有拍摄,那就坐的舒服点吧”,他引我们坐到一旁的皮质沙发上,靠着沙发放松地翘起了二郎腿。

谈话就这样开始了。

误入文学论坛的“网瘾少年”

Lens:你为什么会对历史特别感兴趣?

马伯庸:以前没有特别感兴趣,大概是到了大学的时候,才开始研究这些东西。因为那个时候有电子游戏了,像三国或者光荣系列、大航海时代、水浒传......玩好了之后,就会想对他们背后的历史多了解一点,就跑去网上找资料。那会儿网上资料也很少,有时候就去图书馆,慢慢看着看着,就发现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会更深一点。

Lens:马伯庸是笔名吗?当时为什么会选这个名字,是第一本书就在用?

马伯庸:后面才开始用,但是出实体书一开始就用这个笔名,因为这个名字看起来就和我的人生信条比较像。伯庸,伯是老大,庸就是比较平庸,那种家里最大的,看起来憨憨的,没什么心机,没什么智商,但是做事比较稳。给人一种这种感觉,所以我觉得马伯庸这名字还挺舒服的。

马伯庸曾经用过的各式微博头像

Lens:你本人也是这种状态。

马伯庸:生活本身也算是这种状态,没什么天分,但是相对比较稳一点,不会去突然一惊一乍的。

Lens:你是80后,80年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?

马伯庸:(第一批网络用户是)年前后,我上大学之后才接触网络,差不多19岁。当时因为误入了文学论坛。很多人写网文发在网上,和现在的网文还不太一样。我进去之后看到别人写,觉得很好,我也写着试试。早知道就应该去那些碧海银沙聊天室什么的,可能就走上另外一条人生道路了。(笑)

会因为手机电量而焦虑的马伯庸。采访时告诉记者,他是绝对不能断网的,“断了网就要接近崩溃了。”

写作是因为想和别人分享

Lens:毕业之后还写吗,也工作吧。

马伯庸: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,真正成为专职作家是年。这之前就是自己写着玩的,可能是在论坛上或者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,知名度还挺高的。慢慢地逐渐破圈,写作理念和技法也成熟点了。在这之前其实一直也在出书,到了年,我觉得商业上也能够给予生活的足够保障,可以养活自己了。尤其是读过历史,知道从古至今,一个文人能够养活自己是一个很难的事。我觉得我能做到了,我就辞职,因为毕竟上班还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来做别的事。

Lens:你觉得能养活自己,包括这种商业化的成功,是因为你了解互联网的语言吗?

马伯庸:不,我觉得跟互联网的表达没有任何关系。之所以能够养活自己,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放弃写作这个事情。

从年上网络论坛开始,到15年经历这么长时间,在这期间所有的人生大事我都赶上了。找工作、写毕业论文、谈恋爱、结婚、生孩子,很多人可能在某一个环节就放弃了,因为写作毕竟不能带来足够多的收益。我其实这些事也都没耽误,但是我是真心喜欢写的东西,不管有没有人看,看的人多少,对我来说没有影响,我还是一直在写,我觉得保持一个内容的输出非常重要。

不管你熟不熟悉互联网,我也认识很多不上网,但是一直在写的人,他们写的也非常好,后来也都成名了。保持内容输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,而且至于说是互联网的网感也罢,还是符不符合市场需求,这是纯技巧性的东西。真正重要的还是你写作的原初动力在哪,你到底为什么写作。

马伯庸说自己近两年的视角在不断下沉,开始
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xxpx365.com/clcs/56809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