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美国这些年,身边的孩子们似乎都天生自带户外探险基因,很小的孩子就对漂流、攀岩、冲浪这些运动感兴趣,让人经常思考他们是如何获得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的。后来发现,美国孩子的自然启蒙,从很小就开始了。 几年前我去美加边境的一个朋友家做客,她的小儿子利用暑假,和爸爸一起参加了一个工作坊,两个人一起造了两艘木船和船桨,还真的把船带下了水,带我在安大略湖里一起划了两小时船。小朋友告诉我他暑期的活动就是划船、攀岩和做义工,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 有人说,美国家长对孩子是放养的态度,其实他们并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,只是,他们奉行的是“低级”要求准则。 他们把自己的期望值放在底线上,只要底线以上的都是惊喜,都是加分, 这样,父母快乐,孩子也开心,也没看到哪个孩子长大后不学无术,落后于社会, 倒是很多孩子越来越优秀,越来越自信,最后前途都很不错。 最好的课堂在户外 美国老师从幼儿园开始就特别喜欢带孩子们去户外上课,自然课和科学课经常在户外这个不在话下,但是连阅读、音乐、美术这些学科,也经常看到孩子们在室外上课。 美国的早教专家研究后建议,健康的1-3岁宝宝,每天至少需要1.5小时的户外运动,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凭空想出来的,而是专家对小朋友的大运动能力发育所需的刺激做了评估以后,得出的结论。 户外运动是宝宝接触大自然的很好机会,能全面调动宝宝的感官,去接触四季更迭、气候变化、观察动物、昆虫和植物,比单纯从课堂或书本中学到的更多、更全面。而且也有研究发现,经常户外运动的孩子,夜间睡眠也会更好(这个应该算常识了)。 自然启蒙藏在细节里 ▼比如,第一次课上就教小朋友们去给大树一个拥抱,这是热爱自然的开始: ▼观察蚯蚓 ▼在雨后翻开一截枯木观察下面的虫子: ▼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山毛榉树的种子: 第一次见到杰瑞是在公园,我和他妈妈戴安娜站着聊天。那天湖里的水漫上了岸堤,我看4岁的杰瑞在岸边用脚踩水,觉得很担心。戴安娜却耸耸肩说:“没事,让他玩。”突然,杰瑞脚下一滑,坐在了水里,我大叫一声:“天哪!”戴安娜却只瞥了一眼,继续和我聊刚才的话题。 过了一会儿,裤子几乎全湿的杰瑞爬起来到草地上和一个六七岁的男孩玩球,玩着玩着两人打起来了,那个孩子力气大,把杰瑞按在了地上。我想过去把他们拉开,戴安娜却拦住我说:“别管他,你说上次那张CD……” 不一会儿,男孩跑了,杰瑞从地上爬起来,走过来对戴安娜说:“妈妈,我鼻子流血了。”戴安娜拿出纸巾给他擦了擦,说:“去吧,玩得开心点。”杰瑞便欢天喜地地去逗小狗了。 我问她为啥对孩子不闻不问,她说:“随他玩吧,只要他别玩出人命,开心就好了,这不算什么。”她告诉我,上个月杰瑞去参加了5岁以上孩子的攀岩比赛,摔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,但是居然不是最后一名,得了个安慰奖杯,他高兴坏了。 还有一次,杰瑞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滑板,他根本就不会,把小手指摔骨折了,治疗了三个月才好,杰瑞从此自己就很小心,轻易不再玩自己不熟悉的东西。戴安娜说,这比我天天跟在后面唠叨要强,不让他这样,不让他那样,他就不去做了吗?他会偷偷去玩的,那样更危险。 爬树比数学重要 尼克数学这么差怎么当上工程师的? 尼克耸耸肩说:“在我们那儿,数学好不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有一门好就行了。”我问他:“那你哪一门好啊?”尼克哈哈大笑:“我小时候,数学、语文、自然课全都不及格,但是我爬树和手工课都是优。后来有了计算机课,我总体刚好及格,但是我模型设计那一门得了满分,这样的人不当工程师当什么呢?” 我奇怪了:“你小时候这么多门课不及格,你父母不生气吗?”尼克很诧异地看了我一眼:“我刚才说了,我还有很多门课是优啊,我父母为什么要生气?他们很高兴我能拿优。 对他们来说,数学零蛋不要紧,只要有一门课是优就行,表明你懂得在感兴趣的科目上下工夫,有学习的能力——在他们看来,数学和音乐、体育课没什么差别。”尼克说,当时为了表扬他得了优,爸爸还特意请他去玩滑水。 在尼克的记忆里,自己是个“手工、爬树、模型设计全优的学生”,“数学不及格”这条信息,根本就不在他的脑子里。他专注于自己的强项,顺利地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岗位。 随你干什么都行 约塞夫是深圳某大学的一名普通外教,月薪元。其实他是纽约城市大学法律系的高才生,他的同学们如今有的是律政界新秀,有的已经被列为准合伙人,但是他却自认为比他们过得逍遥自在,不用每天跟陀螺一样拼命工作。他还说,能这么开心,跟他爸爸的“低级”要求大有关系。 上高二的时候,约塞夫突然不想上学了,跟他爸爸说:“我要退学去流浪。”爸爸想了一下,说了一句:“随你干什么都行。”但是流浪也是需要一些钱的,约塞夫要动用自己的大学基金。爸爸说:“好吧,但是你只能拿三分之一,以后赚钱补进去就行了。” 就这样,约塞夫拿着上大学的钱流浪去了。一年以后,他背着破包回来了。家里没人问他准备干什么,朋友都以为他要找个工作。但是几乎游遍世界的约塞夫发现知识很重要,想上大学。他问爸爸:“我学什么专业好呢?”爸爸说:“随你学什么都行。” 约塞夫那会儿觉得哲学家很有派头,就选择了哲学系。上了一年半,他发现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,跟爸爸说:“我不想读哲学了,我要转专业,你说怎么样?”爸爸还是那句话:“随你干什么都行。” 就这样,约塞夫选择了法律系,终于觉得对了路,学起来也相当顺心,毕业的时候成绩全优。爸爸妈妈在毕业典礼上笑得满脸开花:“儿子长大了,真开心!”完全不过问他以后准备做什么。 约塞夫决定来中国,做一名教师,爸爸还是那句话:“随你干什么都行。” 圣诞节的时候,约塞夫收到爸爸妈妈的明信片,上面写道:“亲爱的,希望你开心,不要吃太多,也不要吃太少。”你可能会觉得一句“随你干什么都行”让教育变得太轻松,太放纵,其实仔细想想,这才是最难做到的,做父母的要克制住多少控制欲、焦虑、担忧和自己的意愿才能做得到!如果有一天你对孩子的要求也低到只有一句“不要吃太多,也不要吃太少”,你就是让孩子真正为自己做了主,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。 叮当妈:女性问题学者;《中国青年研究》《社会》作者,发表《新贫族面面观》《女人自信的秘诀》《韩流启示录》等,出版《谈判与沟通》,致力于分享女人成长过程的痛点、难点、疑点。 关心女人外在,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一次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一次
|